Facebook抑郁症
不久前,美国联合通讯社发表文章介绍了一种名为“Facebook抑郁症”的新现象。这种病可以描述为:患者由于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网站,比如人人网、新浪微博和QQ空间)上的内容导致情绪低落,并且无法处理情绪上的冲击。尽管“Facebook抑郁症”还是一种比较新的事物,但事实上这种病的存在并不让我感到惊讶。
上网时间的影响
研究者尚未确定这种病是否只是抑郁症的一种延伸,还是一种与Facebook(一个知名社交网站)相关的全新而独特的疾病。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人们(通常是小孩和青少年)已经在电脑屏幕前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因此更加频繁地让自己脱离健康的社会环境。不管是Facebook还是BBC教育节目,单纯地剥夺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对人们是有害的。
Facebook抑郁症倾向于更多地通过负面反馈来影响孩子。这是由几种原因所造成。网上说的事情是为后代所写,因此很难忽略意见上的冲突和有害的观点。正面的意见流于平淡和仓促,而负面意见却相对而言更为特殊和具有讽刺性。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倾向于“给大脑增加沉重负担”,这种现象也可应用于Facebook现象。有一种临床观点认为,人们普遍意识到负面情绪具有“更长的保质期,与正面情绪相比,能对心情产生正更持久的影响力”。将Facebook评论已广为人知的不朽声名,与负面情绪所能自发造成的更持久的影响力结合在一起,就很容易看到Facebook抑郁症能够将青少年的观点掌握到何种程度。
定期上网也会产生负面的生理影响。布里斯托大学2010年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屏幕前(此处指任何一种屏幕)花费的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问题。此外,研究显示,锻炼身体对于减轻这种伤害不起作用。这也是符合逻辑的。非语言交流对于人们的情绪发展和压力管理很有帮助。尽管有些人可能认为Facebook仍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社交接触,但是它并没有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来减轻压力。
没有发生的是什么?
从临床观点来看这种疾病,我对没有发生的事比对发生的事更加感兴趣。当孩子们不具备对自我的强大认知时,他们尤其容易产生Facebook抑郁症。对自我的强大认知来源于拥有爱心、养育和关怀的家庭(或是目前的社交网络)。当父母不在时,孩子们无法得到教养。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被关爱和被接受,社交反馈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不会如此强烈——无论这种反馈是负面的(例如:受到恐吓)还是正面的(例如:在Facebook上有很多朋友)都无关紧要。在受到恐吓的案例中,孩子们被“激起”(紧张、焦虑、苦恼),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状况。但是,即便是在从Facebook得到正面评价的病例中,孩子们仍然无法建立真正面对面的沟通,继而病态地依赖于同伴之间变幻无常的评价。
有些人可能认为,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络为人们提供了社交互动和支持。的确,Facebook没有理由不被称为“社交媒体网络”。然而,我已观察到,对Facebook着迷的孩子(以及更易于患上Facebook抑郁症的孩子)多半是缺乏健康亲子关系的孩子。而且,更多的是关于什么事情没有发生。置身于亲子关系保护之中的13-19岁青少年,在对应付社交挑战感到困惑时,能够向父母寻求安慰和建议。而在亲子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则会向自己的朋友或是她认为可以为她提供所需安慰和建议的任何人求助。同伴的评价和支持固然很好,但是被关爱、被教养和被准许,并不是青少年同伴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互联网上)所能互相给予的事物。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所做的是带走了我们作为人类而言最重要的一些东西:面对面的交流和移情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有了更多方法来逃避现实、痛苦,以及活在当下的快乐。
父母能做些什么?
对于许多事情而言,父母介入得越早,效果越好。给青少年治疗Facebook抑郁症比给幼儿治疗更困难。因此,最好能在孩子年幼时解决可能引起诸如Facebook抑郁症等疾病的人际关系问题。在您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太年轻因而排除其患Facebook抑郁症的可能性之前,我建议您再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尽管Facebook网站对使用者有年龄上的要求,但事实是我九岁大的侄女就有一个Facebook帐号,可见绕过网站的安全控件并非什么难事。
我并不是建议您监视自己的孩子,但是您可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来帮助您的孩子保持健康的情绪。第一,通过限制他们上网的时长来为其网上活动设置健康壁垒。例如:您可以限制他们平日放学后最多花1-2小时上网,而周末或许可允许时间稍微长一点。第二,加强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建议;和他们一起做事,一起吃饭,即便您只是在场而已。第三,为您的孩子塑立健康使用互联网的榜样。如果您作为家长,接连几个小时用来上互联网或Facebook,其一,您会减少与孩子当面交流的时间,其二,您会使自己就过多使用互联网问题提出的训诫变得不可信。
所有家长都应当思考怎样更多地参与到自己孩子的生活中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心理事实,如果我们不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独处,他们将会永远感到孤独。当他们有意与当前社会取得联系时,每个人(从孩子到成年人)都会以最基本的社会心理方式,从别人那里证明他人的存在。当人们从当面的真实互动转变为发送信息时,一些影响社会关系的事情便不幸地发生了。人际关系变为自私的相互利用,围绕着别人能够为你做什么来展开,而非存在于两个完整个体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人们接近其他人时并不是将他人视为完整的个体,而是视为自己所能收集的零部件用来支持脆弱的自我。
预防互联网成瘾的突出因素是健康的养育。请尽力去了解您的孩子从互联网上(而不是从您这儿)得到了什么。尽量给您的孩子多提供与其他孩子及家庭互动的机会。变得积极些!我们的人体并非为上网而生。给予您孩子应有的关注,这样有助于防范他们从别的渠道寻求关注。
关于媒体和互联网对生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您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阅读下列文章:
Internet impact on kids: http://topnews.in/television-and-internet-has-negative-impact-children-s-health-295048
Impact of media and internet on brains: www.nytimes.com/2010/06/07/technology/07brain.html
Psychology of social networking: www.apa.org/monitor/2011/06/social-networking.aspx
参考资料:Ito, TA, Larsen, JT, Smith, K, Cacioppo, JT. “Negative Information Weighs More Heavily on the Brain: The Negativity Bias in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Vol. 75, No. 4: 887-900.
Page AS, Cooper AR, Griew P, et al. “Is Children’s Screen Viewing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Irrespectiv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Pediatrics. 2010. 126: e1–7.
Wilner, J. “How to Overcome Negativity Bias”. Psych Central. 2011. Retrieved on March 16, 2012, from http://blogs.psychcentral.com/positive-psychology/2011/03/how-to-overcome-negativity-bias/